2011年,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紮紮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指出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我國城鄉社區發展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我國社會城市化進程在迅速推進,城鄉社區將成爲人們基本生活單元。隨著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在城鎮居住、生活,城鄉社區將逐步成爲人們生活的基本單元。二是社會的流動性不斷增強,社區人員結構日趨多樣化。農民大批進城務工,外出打工,農村社區人口以10歲以下、50歲以上爲主。市民可根據工作需要,就近買房、租房,城市社區流動人口越來越多。三是電子産品不斷成熟,信息技術在社區百姓生活中日益普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電子産品越來越實用,越來越普及,手機、電腦、智能終端(iphone、ipad)已經成爲人們生活的必須品,打電話、上網,已經成爲人們的日常行爲。因此,社區管理已經成爲政府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和服務模式的基本落腳點。
作爲社會管理創新的一項重要工作,社區信息化正在發揮重要作用,成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在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浪潮風起雲湧時期,如何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智能化社區管理成爲必然趨勢。由北京賽迪時代信息産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賽迪時代”)提出的智慧社區建設方案,從社會構成的基層單位——社區入手,通過惠民便民服務信息化,將國家政策落實;通過網格化管理信息化,創新社會綜合治理手段;通過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平安社區。
建設目標
·社區基礎資料的信息化。通過系統建設,將人口、房屋、商戶等基礎信息數字化,方便信息查詢、管理、共享和分析。
·社區服務的智能化。通過系統建設,社區居民可以快速獲得所需信息,方便提供個性化服務。社區管理的流程化。通過系統建設,社區工作人員可以實現網上辦公、移動辦公。
·治安防控的全天候。通過視頻監控系統,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監控,保障社區平安。
最終建成功能實用且有特色,系統設計先進,綜合服務事項、服務方式、服務響應速度、社區平安等各項指標優秀的智慧社區平台。
建設內容
賽迪時代智慧社區以政府規劃爲導向,立足于“以民爲本、和諧社會”的宗旨,以物聯網、SOA、雲計算等技術爲實現手段,通過“一個平台九個系統”,建設統一的智慧社區信息平台,即建成1個社區服務在線網站系統,1套移動終端服務系統,4個社區應用系統(包括基于3D-GIS的社區網格化管理與服務系統、社區惠民便民服務系統、社區黨建信息管理系統、社區綜合治理應用系統),並安裝社區視頻監控系統、觸摸屏查詢系統、呼叫中心系統等。
總體架構
系統的總體架構如圖所示:
社區服務在線網站系統作爲智慧社區的門戶,是政府與公衆交流的窗口。爲政府提供信息公開的窗口,爲社區居民提供便利化的服務,爲社區企業提供信息發布的平台。
社區移動終端系統爲社區工作人員提供移動辦公的工具,爲社區居民提供隨時隨地的生活信息服務。
基于3D-GIS社區網格化管理與服務系統實現人、房、事結合,直觀化的展現與人、事相關的位置信息。
社區便民惠民系統爲社區居民提供便利化的服務,方便群衆生活,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社區黨建信息管理系統牢牢掌握社區黨員動態,充分發揮基層黨員的先鋒作用,爲黨在社區發展注入活力。
社區綜合管理系統實現對社區的綜合管理,維護社區秩序,保持社區安定,保障社區健康發展。
社區健監控系統實現對社區的全天24小時監控,保障社區平安。
觸摸屏查詢系統,爲社區居民提供信息查詢服務,查詢水電費,查詢農保卡,使信息更加透明。
社區呼叫中心系統隨時爲社區居民提供的語音服務,將社區的溫暖送到每位居民身邊。
技術路線
通過虛擬化技術構建智慧社區雲,平台按需提供服務,用戶不必關心系統軟、硬件設施,只是享受服務結果。用戶接入智慧社區平台時,只需一台終端設備,無需另行采購軟硬件設備,平台按需提供服務,用戶享受的是服務結果,無需關心實現過程。這樣既節省了系統建設費用、維護費用,又提高了系統整體的利用率,保障了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環保性。
典型應用
一個典型的智慧社區應用場景,如圖所示:
通過智慧社區的建設能促進小區公共服務管理、街道等方面的信息化應用,實現了對于社區中的基礎設施、環境、居民、生活的多種元素進行綜合的智能化管理;通過社區服務平台建設,實現公共信息發布,足不出戶交納“三費”(水費、電費、煤氣費)、查詢社保,購買商品等等,方便群衆生活,提高公衆服務水平;通過智慧社區建設,能夠有效地改善傳統社區管理方式,簡化流程,優化資源,提高社區管理的效能,方便社區居民貫徹“以民爲本,服務社群”的宗旨;通過智慧社區建設,能夠打破信息“孤島”,推倒信息“煙囪”,構建信息共享庫,達到互聯互通、實現資源共享,減少重複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智慧社區建成後,將改變社區工作模式,創新社會管理體系,提高便民惠民服務水平和社區的安全水平,提高居民幸福指數,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