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體化左右鍵鼠標
蘋果一體化左右鍵鼠標Pro Mouse
自從1983年推出第一台PC開始,蘋果就一直對單鍵鼠標設計情有獨鍾。
根據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在《喬布斯傳》中的記敘,喬布斯堅持單鍵鼠標設計完全是出于操作簡單的因素考慮。喬布斯曾經辯解稱,施樂公司展示的三鍵式鼠標過于複雜,使用戶忙于應付。
喬布斯堅持認爲,用戶應該使用單鍵鼠標,他曾經爲Macintosh電腦設計了無箭頭鍵的鍵盤。然而,蘋果最終還是示弱,選擇了鼠標右鍵單擊設計。
在微軟Windows大行其道之後,蘋果用戶終于可以通過Control + 單擊來模擬右鍵單擊操作功能。隨後在1997年推出的Mac OS 8系統中,蘋果鼠標開始支持右鍵單擊功能。在2005年推出的Mighty Mouse鼠標中,蘋果最終還是選擇了一體化左右鍵的鼠標設計,但同時設計了一個編程鍵以實現右鍵單擊功能。
直到現在,蘋果也並沒有完全采用鼠標右鍵設計。其最新款Magic Mouse鼠標能夠勝任右鍵單擊功能,但用戶必須事先對其進行編程設計。蘋果甚至開玩笑稱,“只要你習慣右鍵點擊”,那麽Magic Mouse就能夠實現這一功能。
2. 蘋果圖標鍵
蘋果鍵盤上一度出現的圖表鍵令人費解
與一體化左右鍵鼠標類似,蘋果圖標鍵(Apple key)也是蘋果的獨有設計,並讓很多習慣了Windows操作的用戶手忙腳亂。
蘋果圖標鍵首次出現在Apple III電腦上,最後出現在Apple Lisa和Apple II個人電腦上。蘋果圖標鍵實際上並未出現在最初的Mac電腦鍵盤上,只是在史蒂夫-喬布斯于1986年離開蘋果後,該鍵才最終被設計在Mac電腦鍵盤上。
蘋果圖標鍵是一個命令鍵,與微軟Windows鍵盤上的Control鍵功能非常類似。比如,如果要複制內容,Mac鍵盤的快捷鍵組合是蘋果圖標鍵+C,而Windows鍵盤上則是CTRL+C。
令人感到費解的是,蘋果在其鍵盤上還設計了一個Control鍵。這就意味著習慣了Windows的用戶不但要在Windows程序和蘋果程序之間來回變換思維,而且還要在Mac鍵盤上不斷分辨命令鍵和CTRL鍵的區別。
蘋果終于在2007年讓蘋果圖標鍵推出了曆史舞台,並用Command鍵取而代之。圖標鍵雖去,但功能尚存。Windows用戶還得不厭其煩地在Windows程序和蘋果程序之間來回變換思維。
3. 磁盤驅動器
蘋果iMac電腦徹底放棄軟盤設計
蘋果曾經果斷地廢除了兩種磁盤驅動器格式,而且還可能永遠放棄磁盤驅動器設計。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蘋果采用了當時占主流的軟盤格式,5.25寸軟盤Disk II更是成爲了Apple II系統的賣點。
但在1984年推出Macintosh系列電腦時,蘋果就抛棄了5.25寸軟盤設計,轉而選擇3.5寸軟盤。這已經是當時最先進的磁盤技術,比Mac電腦上市銷售提前了一年多。
Macintosh甚至成爲首批采用3.5存軟盤設計的個人電腦。蘋果的這次押寶非常正確,幾年後3.5寸軟盤就成爲了全球電腦産業的新標准。
但蘋果並未停止嘗試新方法的努力。在1998年推出iMac産品時,蘋果就徹底放棄了軟盤設計,取而代之的是可複寫CD光驅。這在當時成爲頗具爭議性的決定,但事實證明,蘋果再次成爲競爭對手紛紛效仿的對象。
十年前,蘋果推出了一款無磁盤驅動器設計的個人電腦MacBook Air。當然,此舉再次引發了競爭對手的盲目模仿風潮,于是無磁盤驅動器設計的Ultrabook筆記本紛紛湧現。
4. 與Adobe Flash唱反調
史蒂夫-喬布斯與Adobe Flash唱反調
蘋果做出的最爲固執的決定可能就是與Adobe Flash唱反調,這款浏覽器附加軟件能夠讓用戶觀看到諸如視頻和遊戲等豐富的內容。
2010年4月,喬布斯在蘋果網站上公開批評Flash,稱其是一款“封閉且私有的軟件,存在明顯技術漏洞,不支持觸屏設備”。他還表示,蘋果iPhone和iPad産品永遠不會支持Flash播放功能,因爲“包括HTML5在內的移動設備時代新開源程序標准終究將會征服移動設備(和個人電腦)”。
喬布斯甚至建議Adobe應該把工作重心從開發Flash轉移到開發HTML5工具上來。
在此一年半以後,Adobe含蓄地承認,喬布斯放棄在移動設備中使用Flash的做法是正確的決定。Adobe已經逐漸開始遠離這項自己堅持了15年的技術,並接受HTML5作爲新的行業標准。
5. 使用非英特爾芯片
IBM設計生産的PowerPC芯片
蘋果“不走尋常路”的做法不是每次都會取得成功。蘋果經曆的重大戰略失策之一就是未能及時采用英特爾PC芯片。
出于成本考慮,蘋果早期選擇使用摩托羅拉生産的芯片。然而後來通過與微軟Windows合作,英特爾芯片顯然已經成爲全球PC芯片架構的行業標准。盡管如此,蘋果仍然堅持當初的選擇。
1991年,蘋果與摩托羅拉和IBM達成戰略聯盟,此舉使蘋果在此後的15年裏一直使用這兩家公司生産的PowerPC芯片。蘋果吹噓PowerPC的處理速度比英特爾芯片快,但蘋果的PC銷量卻從未因此有過大幅度提升。
蘋果的這一決定同時意味著,在此後的數十年裏,針對蘋果PC設計的軟件將少之又少,因爲開發者不得不同時針對兩種截然不同的芯片架構設計軟件。由于無法運行微軟的操作系統,因此蘋果電腦還必須模擬Windows的操作環境。
然而,此後蘋果的電腦銷量一路下跌。蘋果終于在2006年幡然悔悟,開始采用英特爾芯片架構,而Mac系列電腦的銷量也終于在此後開始上升。目前,蘋果已經成爲美國第三大PC廠商。
6. 菜單選擇
蘋果原有的帶狀下拉菜單設計
在接近30年的時間裏,無論一個程序是否開啓,Macintosh窗口上方總是顯示一個菜單欄。
爲了在Macintosh菜單裏實現選擇,用戶不得不先點擊菜單,然後沿著下拉菜單拖動鼠標,最後選擇要實現的功能。
蘋果終于在1997年推出OS 8操作系統時改變了原有的設計,而Mac的菜單功能也開始接近Windows。去年推出OS X Lion時,蘋果甚至徹底刪除了菜單設計。
7. 自然式滾動
自然式滾動顛覆用戶使用習慣
如果你認爲蘋果的固執情緒有所收斂的話,該公司卻在去年又做出了一個固執的決定:推出自然式滾動(Natural Scrolling)功能。
爲了能夠讓其新款Mac OS X Lion軟件擁有iPad和iPhone所特有的iOS軟件使用體驗,蘋果改變了用戶在Mac觸控板上手指滑動的默認方向。
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使用鼠標進行滑動操作的方向感:向下滾動拖向下一頁,向上滾動拖向上一頁。而自然式滾動則模仿用戶在iPad和iPhone上的操作:向上滾動拖向下一頁,向下滾動拖向上一頁。
如果因使用習慣被徹底顛覆而感到不適的話,用戶可以手動更改這一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