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與B2C的相同點,從我理解:都是一種服務形式。如果從消費零售服務角度來分,那麽,最大範圍是零售,其中包括傳統的各種零售業態(如大型超市、標准超市、便利店、專賣店、品牌店、品類店;以及有交叉分類,如連鎖店、和購物中心等等);從早期的零售服務方式分可以有:店鋪銷售,無店鋪銷售(包括電視、電話、目錄、互聯網等等)。
隨著互聯網市場越來越大,互聯網上零售服務獨立稱之爲B2C,也就是我們所講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在過去10多年,電子商務在商品購物上發展迅猛,出現淘寶,京東等等,與傳統零售類似的網上零售業態。但,面對比購物更大市場的生活服務類,顯然,傳統B2C(C2C)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特別是隨著移動技術的成熟,智能手機已經成爲個人的一個延伸,不僅是信息載體,也是身份識別的終端。在此需求成熟和可行的背景下,人們開始嘗試如何把網上生活與線下服務對接,這就引出線上到線下的服務,O2O(事實上,也會出現線下到線上消費)。在清理這些演化後,人們爲了更好區分和識別這變化,就命名爲O2O。
現在,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知道O2O與B2C區別:
1,O2O更側重服務性消費(包括餐飲、電影、美容、SPA、旅遊、健身、租車、租房……);B2C更側重購物(實物商品,如電器、服飾等等);
2,O2O的消費者到現場獲得服務,涉及客流;B2C的消費者待在辦公室或家裏,等貨上門,涉及物流;
3,O2O中庫存是服務,B2C中庫存是商品;
兩者相同點是
1,消費者與服務者第一交互面在網上(特別包括手機);
2,主流程是閉合的,且都是網上,如網上支付,客服等等;
3,需求預測管理在後台,供需鏈管理是O2O和B2C成功的核心;
O2O未來發展一定是爲消費者服務提供跨界無縫的、良好體驗的服務;而不是爲了O2O而O2O,這意味著,零售服務的融合,也就是,互聯網服務者,生活服務商都會采用O2O的模式來實現服務,其中在線上這個O (online)會涉及到不同數字終端:手機,電視,PC,pad,特定場合販賣機,甚至遊戲機等等。
注:以上提到“線上”都包括互聯網和移動手機等等。
去年夏天
我們開始在一個叫做珠江綠洲家園的小區試點做小區裏的網絡超市(仿1號店)
我們用了2個禮拜的時間寫代碼,用了一個多禮拜時間,拍照、上傳,弄了近千種商品(快消品)到網站上,然後網站就上線了……
運營了半年時間後,網站的外觀雖然還是那個網站,但核心已經完全變了
我們做出了一個什麽呢?
我們網站上整合了珠江綠洲家園小區周邊幾十個商鋪(餐館、洗衣、美容、超市、水電煤氣代繳等各種),小區的住戶能在這個網站上非常流暢的(如果不流暢他還不如下樓去買呢)就近購買各種商品,只需要10-30分鍾就能在家收貨。
每次別人問我“你們的核心是什麽”,我都不知道怎麽回答他。
現在,我說我們是做O2O的
B2C其實目前主要是指實物産品的交易(也可以理解爲第二産業的在線交易),目前大家認知電子商務交易的對象其實主要還是實物産品
O2O其實目前來看可以理解爲服務業(第三産業)的在線交易服務。
如果這個角度來理解,就有一些差別:實物産品一般的直接快遞寄送;服務則需要線下消費,這個不同導致服務業的這種電子商務和B2C會有很大的不同。當然目前是很多做互聯網的搭了一個平台(Online),然後去吸引線下商家接入,不過我相信以後服務業的商家以後也會逐漸的自己來做Online這一塊,並且他們來做我個人認爲更靠譜些,這個其實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是一樣的,原來一些商家在淘寶上賣,後來自己建個站搞獨立B2C,我相信O2O也會經曆這個階段。
O2O模式的一些難點:
1.服務目前用戶已經習慣了先享受服務後付款,而O2O其實希望先付款後享受服務,所以這裏面其實有一個很需要去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用戶在消費前付款,團購依靠低價,其他的O2O通過什麽來吸引用戶提前付費是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如果不提前付費,錢先到線下商家的口袋,變成了一個預訂的平台;
2.信用體系的問題:實物産品是標准化的産品,所以通過某些維度的評價建立標准體系,比如淘寶購買之後的評價;而服務而言,非標准化,要建立信用體系相對較難(一個服務好或不好更多是主管感受)
3.移動支付,移動支付不解決,很難使交易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