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音樂仍在快速成長。2011年,我們看到數字音樂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從五個方面來定性有些困難,但我們努力使這種歸納更爲具體。音樂市場仍有變化,我們只可以設想從現在起今年十年的音樂市場會是什麽樣子。
一、音樂轉向雲
關于雲服務的討論,已有多年,但今年我們看到音樂開始轉向雲市場。第一,市場出現了諸如Rdio和Mog等由用戶作主的音樂服務,特別是Spotify的出現使這一領域更爲火熱。
隨著這些服務的推出,消費者從播放硬盤MP3向雲服務流媒體轉移,不論是在桌面或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根據Spotify服務,甚至可以從用戶自己的本地收藏音樂中形成雲服務音樂庫。
今年,我們也看到雲音樂“儲藏櫃”的出現。這種模式不同于流媒體服務,後者收藏用戶現有的音樂作品,它允許用戶從任何一個連接的設備接入並播放音樂。今年上半年,亞馬遜推出了雲存儲服務,允許所有用戶將音樂上傳和存儲至亞馬遜服務器中。
亞馬遜的模式與谷歌提供的服務很相似。今年6月,蘋果推出了iOS 5和iCloud。在蘋果推出革命性的數字服務産品iPod十年後,蘋果決定在雲市場大展宏圖,未來用戶可以一直不斷地存儲自己的音樂。亞馬遜和谷歌服務一樣,蘋果的iTunes Match允許用戶通過多個設備接入音樂庫。
二、在線音樂更社交
自網絡音樂服務推出以來,業界就一直在嘗試社交化功能,比如iTunes中的Ping功能,在音樂的社交化方面,Pandora作得相對成功。相比,Last.fm和Rdio則更社交。
Spotify在歐洲和美國非常受歡迎,但Spotify從來沒有特別顯著的社交功能,它只可以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共享播放列表,並可以插入Last.fm等服務。從今年9月開始,Spotify實現了與Facebook的緊密結合,社交服務功能顯著增強。
在音樂市場,Facebook沒有與谷歌、亞馬遜和蘋果以及小型廠商進行合作,而是與Mog、Rdio以及Spotify等聯手進一步增強其所謂的無縫共享理念。通過將這些服務與Facebook帳號的鏈接,用戶可以自動地與Facebook好友共享每一首歌曲。
這種合作推動了Spotify的快速增長,也使一樣用戶高興,但並非每一一個人都支持這種理念。不論喜歡與否,Facebook實現與音樂的整合,只是開啓了音樂更加社交化的先河。
三、推薦演變:人對機器
數字音樂推薦引薦並非是新鮮事。Pandora和Last.fm多年以來都在爲用戶提供運算決定建議。今年,隨著新的音樂服務的出現,用戶更加強烈地意識到需要有一種推薦來引導他們下一首該聽什麽。在這方面,Pandora引有強大的推薦引擎服務。
機器主導的推薦引擎非常強大,但用戶推薦也大有市場。比如,Shufflr.fm就是用戶人工推薦的典型,
四、團體收聽:Turntable.fm
今年,團隊收聽應用方興未艾,其中最火的就是Turntable.fm。這是一種虛擬團體收聽 和DJ網絡應用,很受用戶歡迎,並催生了幾個克隆網站。Turntable.fm允許用戶在虛擬大廳裏一起播放DJ,可以使用在電腦硬盤中存儲的音樂。今年9月,它爲蘋果手機和iPad推出了應用服務,這種團隊收聽服務走向了移動市場。
五、音樂開發走向移動
今年,不但音樂消費增長快速,音樂開發也快于往年,這都得益于數字工具的快速增長。
2008年蘋果推出iTunbe應用商店後,旨在開發音樂的移動應用就開始發力。隨著iOS和安卓平台功能的增強,此類應用服務也不斷增強。
今年,我們看到蘋果爲iPad推出了Garage Band服務,隨後又向手機和iPod Touch擴展。這不是第一款音樂錄音和排序移動應用服務,但就價格而言,它是最強大的。Garage Band具有強大的同步功能。
今年,SoundCloud成長飛快,這個社交音頻網站很快就在業余和專業音樂人中間贏得了知名度。一些知名的音樂家殾通過它發布和促銷音樂,而小型的藝術家則在該網站尋找用戶。
與其它流行的網絡服務一樣,SoundCloud進一步走向移動,爲蘋果手機、安卓和iPad等推出了應用産品。用戶不但可以通過這項服務播放並對音樂進行評論,而且還可以記錄和發布自己的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