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效革命,是從“人”的角度來理解新零售
銷售漏鬥公式:
銷售額 = 流量 x 轉化率 x 客單價 x 複購率
這是電商的語言體系,在傳統零售中,分別代表下面的意思:
流量:就是多少人進店,線下成爲人流或者客流,人流量大的店面,叫做旺鋪
轉化率:就是進店的人,最終有多少人買了東西,線下稱爲成交率
客單價:就是一個客人一次花了多少錢,買了多少東西,買得越多,價值越高
複購率:就是這個客人走了之後,下次還來的可能性有多大。線下稱爲回頭客
這個銷售漏鬥公式,對電商和線下零售都非常重要,基于兩種不同的模式,分別有兩種不同的標准
人效 = (流量 x 轉化率 x 客單價 x 複購率)/ 人數
坪效 = (流量 x 轉化率 x 客單價 x 複購率)/ 店鋪面積
對于互聯網電商來說,他們關心的是人效,即每個員工創造的年收入,而對于線下零售來說,則是坪效,即每平方米創造的年收入。在全球零售實體店中,蘋果零售店的坪效是最高。
然而在線下,經常會出現,如論怎麽努力,每平方米創造的年收入都提高不了,有的甚至都不能抵消該平方米的租金,這就是所謂的“坪效極限,不夠租金底線”。可以說,坪效極限制約了傳統線下零售的想象力
那麽在新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有沒有辦法利用創新技術提高坪效,甚至發動一場“坪效革命”,來突破傳統的坪效極限呢?用傳統的方法,盡量接近坪效極限,這需要用戶思維和産品思維;但要突破,甚至大大突破坪效革命,唯有依靠交易結構思維,用時代賦予的高效率工具才能做到。
怎麽做?銷售漏鬥公式,銷售漏鬥公式是四個要素相乘,那就從這四個要素上分別想辦法。
流量:一切與消費者的觸點
任何一種銷售,都必須有與消費者的觸點。沒有觸點,就無法形成“場”,無法把人和貨連接起來。而對于傳統零售來說,大多是“旺鋪思維”,“旺鋪思維”就是,坐在那裏,等著消費者來,。新零售要求線下企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旺鋪思維”,轉換爲“流量思維”,“流量思維”是用戶在哪裏,就跑到哪裏去。
“旺鋪思維”很好理解,大型賣場、寫字樓等地方的租金貴的商鋪就是“旺鋪思維”。“流量思維”怎麽理解呢?舉幾個例子。
2017年12月,車載便利店“魔急便”獲得金沙江創投領投的1250萬元天使輪融資,魔急便在滴滴網約車裏建立了新零售的場,搭建自己的銷售漏鬥,收集流量。乘客上車後,通過掃描二維碼購買車座椅背和座位間盒子內的商品。早一些在美國,美國創業公司Cargo就和美國網約車Uber合作,推出了同樣的模式。
先不討論這種商業模式能否成功,我們從這個例子中看出來什麽東西?出租車或者網約車這種顯而易見的觸點,以前爲什麽沒有人利用呢?因爲條件不具備。在沒有移動互聯網之前,資金流的問題無法解決。比如用戶如果要買個東西,沒有零錢,那麽司機怎麽來找零呢?如果乘客說下車在買單,結果下車忘了直接走了。又或是司機自己吃了,然後在讓乘客背鍋。這些問題在移動互聯網出現之後,就變得簡單多了。于是流量入口就出現了。
所以利用互聯網帶來的資金的便攜性,滿世界找新流量的,不僅有魔急便,還有猩便利。猩便利在辦公室部署無人貨架。辦公室無疑是一個流量密集的地方,過去辦公室白領想買點零食,要去樓下的便利店;如今猩便利直接把貨架擺到了公司裏面。
如我們之前所說,現在討論魔急便或者猩便利的成功與否爲時尚早。但是這種“流量思維”是典型的新零售思維,一旦某種模式被驗證之後,某個傳統的零售模式就會顯得效率低下。
新零售的流量邏輯,就是用“流量模式”來替代“旺鋪模式”。
轉化率:提高轉換率,找對社群很重要
想盡辦法,找了更多、更有效和更便宜的流量之後,如何提高轉化率?傳統線下零售對于這一點的研究,其實也不少:銷售員的察言觀色,對消費者心理的把握,店鋪的裝修風格等等,這些在線下叫做“成交率”。
而“社群經濟”,可能是提高轉化率的新工具,那什麽叫社群經濟呢?
在互聯網時代,一群有共同興趣、認知、價值觀的用戶更容易抱團,形成群峰效應,在一起互動、交流、協作、感染的過程中,對産品品牌産出反哺的價值關系。聽上去很抽象啊,我舉個例子。
2015年,邏輯思維打算賣書,設計的方式如同日本的福袋,一套六本,你不知道有哪些書,總共8000套。當時一個淘寶店主覺得這個套餐肯定有價值,因爲限量,只有8000套。于是他在開賣的第一時間,搶了10套,而8000套在開賣的第一小時就賣光了。這個時候,邏輯思維的群裏還有人在問在哪裏買,怎麽買不到了。于是他將商品上架淘寶,想著這麽緊俏,要加點錢賣,于是他標價450,過了兩天無人問津,他又降價到400,還是沒人買,于是就開始打折,最後是零交易。
爲什麽在邏輯思維,可以一小時被搶購的商品,在淘寶裏面,甚至降價都沒人買呢?這裏面就涉及了社群經濟。邏輯思維彙集的哪些人?簡單點就是,求知好學的人,在這群人裏面,推薦書這種商品,是極其精准匹配的商品,再加上搶購和社群相關影響的關系,一個小時就可以搶購8000套。而放在淘寶裏面,淘寶裏面的書店多如牛毛,自然很難有人關注到這個商品。
這就是社群經濟的力量,當你還在費盡心思研究轉化率,社群經濟可能已經悄悄的完成了降維打擊,因爲社群經濟,可能自帶強轉化率。
客單價:更透析數據,更洞察用戶
依然是數據賦能,新零售如何更好地提高客單價呢?
我去線下買衣服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種場景,我要去買一條褲子,服務員通常會拿了一條褲子之後,還會給你拿一件T恤,告訴你,這件T恤比你身上的要搭這條褲子,你可以一起試試,你一聽反正就試試而已,就一起試了,試穿之後,你發現這個T恤跟褲子確實很搭,于是你除了買了褲子,順便也把T恤買了。今天才發現,這是商家的套路啊,他們這是爲了提高客單價。
線下購物,要提高客單價,需要服務員敏銳的觀察力,強大的語言能力,俗稱巧舌如簧。但是在互聯網,這種提高客單價的模式,有了新的玩法,叫做大數據。
在當當網買書,准備下單的時候,頁面上通常會推薦,買了這本書的人,還買了什麽?跟這本書配套的一些其他的書籍,你浏覽了一下,覺得不錯,有可能就會多買幾本。而這些推薦,就是通過大數據刷選出來的結果。
複購率:體現“忠誠度”
複購率,線下叫做“回頭客”,通常線下對于回頭客都會有所優惠,比如各種會員卡啊、積分卡啊,在幾年前,亞馬遜開始推出它的會員計劃:Amazon Prime。相較普通用戶,Amazon Prime會員在繳納一定的會員費之後,就可以享受免運費、快速送達、免費試用、專享優惠等等特權服務。CIRP(美國消費者情報研究合作夥伴)調查報告顯示,Prime會員平均每年會在Amazon花費1300美元,而非會員只有700美元,會員的客單價、複購率,明顯較高。
以上,就是這場坪效革命的四個關鍵要素,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和複購率。
下面,我們將通過小米新零售和盒馬鮮生的案例,來一一拆解,這兩家公司是如何通過提高上面四個要素來提升坪效革命的。
小米新零售,如何做到20倍坪效
秘訣:線上線下同價
如何做到:
第一:選址對標快時尚+低頻變高頻
小米之家之前的策略,是爲米粉開出的,一般選址在寫字樓,這樣除了米粉就沒有其他人去了。現在的小米之家,爲了獲得自然流量,會選在核心商圈,對標快時尚品牌。
爲什麽會這樣呢?因爲小米做調研發現,小米的用戶跟優衣庫、星巴克、無印良品的用戶高度重合,所以小米確定了跟優衣庫、星巴克、無印良品對標的選址策略。目前小米之家的選址,主要是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的購物中心,對于入駐的商業中心,小米還要考核其年收入。小米之家在入駐商圈之前,一定會統計客流,計算單位時間內的人流量。
有了選址還不夠,快時尚品牌之所以敢選那麽貴的地方開店,是因爲他們屬于高頻消費産品,而手機是低頻消費産品,一兩年才買一次,小米爲什麽敢選在這麽貴的地方呢?
這就是小米新零售的關鍵打法,“低頻變高頻”。什麽叫低頻變高頻,比如50同城這個網站,求職、租房,一年有一次就不錯了,都是低頻生意,但是把100個低頻分類信息放到一起,就是高頻了。
小米也一樣,在過去幾年,小米投資了不少生態鏈企業,有充電寶、手環、耳機、平衡車、電飯煲、自行車......多種多樣。小米之家現有20~30個品類,200~300種商品,如果所有的品類一年更換一次,就相當于用戶每半個月就會進店來買一些東西。這樣一來,小米之家,將所有的低頻商品加在一起,就變成了高頻。
所以,快時尚的選址和低頻變高頻的策略,解決了小米之家的流量問題。
第二:爆品策略+大數據選品
有了流量之後,小米之家如何解決轉化率呢?爆品策略和大數據選品
爆品策略一直是小米的主要邏輯之一,比如小米開始做手機的時候,堅持每年制作一款手機,這樣可以集中全公司的力量,在一款産品上面傾注更多的心血,因此設計感、品質都有機會做的更好。同時爆品會給它帶來巨大的銷量,銷量會反過來帶來供應鏈的成本降低,這樣價格會更便宜。這樣一來,一款質量設計都很好,同時價格也便宜的商品擺在小米之家,自然而來的帶來了巨大的轉化率。
線下店面積有限,所以賣什麽不賣什麽的選擇至關重要。小米做了幾年的電商,可以根據之前積累的互聯網數據來選品。比如已經被小米網上商城驗證過的暢銷産品,如小米手機、手環、電飯煲等,如果是新品,則根據口碑和評論來觀察。此外大數據還能給不同地域的小米之家選擇不同的商品,比如在小米商城發現河南的用戶買電飯煲比較多,那麽河南的小米之家一定會上電飯煲。
通過大數據精准選品,賣爆品,賣當地最好賣的貨,大大提高了用戶的轉化率。
第三:提高連帶率+增加體驗感
爲了提高客單價,小米用了提高連帶率和增加體驗感的方式。
如果你去過小米之家,你會發現,小米之家的産品,大部分都是白色,圓角,風格及其一致,顔值都特別高,不得不佩服雷軍的布局的眼光。這種風格其容易讓顧客感覺這裏的産品都是一家的,都是配套的。
同時在軟件方面,小米也是下了大功夫。比如小米監控攝像頭,它的數據可以存儲在小米路由器上的硬盤上,如果你再買一台小米電視,就可以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監控。這些技術上的關聯性和視覺上的一致性,都能讓用戶忍不住多買。這就是提高連帶率的打法。
小米之家非常重視體驗。用戶可以在小米之家慢慢的體驗,甚至打一把王者榮耀。你去其他的手機賣場,總有服務員過來強行推銷,但是在小米之家,是規定店員不經允許不能去打擾客戶,這樣用戶就可以慢慢去體驗。體驗有什麽好處呢?從小米的數據來說,同一款手機,線上中低配賣的多,因爲價格便宜,但是線下,高配賣的更多,因爲用戶可以實地去比較中低配的區別,可以細細的從手感、性能方面體驗到差異。這樣高配的體驗會更好,同時高配賣的多了,進一步提高了客單價。
第四:強化平台認知+打通全渠道
小米之家運營一段時間,小米發現,線下的用戶和線上的用戶重疊度很低。于是,小米之家的一個重任,就是讓更多過去不知道。不了解小米的消費者認識小米,這一點跟天貓小店有點相似。這一點上,小米之家更像一個平台體驗店。
小米的零售的全渠道現在分爲三層,分別是米家有品、小米商場和小米之家。其中米家有品和小米商場是線上電商,擁有更多的商品,小米之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從線下往線上引流,向用戶介紹更廣泛的小米系列産品。
一旦強化了品牌和渠道,小米就打通了複購率的問題,讓用戶更有黏性。
小米之家通過以上這些策略,將小米之家的(年)坪效做到了27萬元/平方米,僅次于蘋果的40萬元/平方米,可以說是當下新零售非常不錯的成績。